博客來e-coupon 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
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
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 評價
網友滿意度:
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"經驗"和"想法"的方式
你想過的、不曾想過的,
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
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~
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,偶爾各式各樣的書
都要稍微看一下,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
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>_
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
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~
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?
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!XD
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~
加入@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~
推給大家試試看囉;)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
國小翰林小無敵實力評量生活一上(105學年) ![]() |
國小翰林小無敵學習卷生活一上(105學年) ![]() |
商品訊息功能:
商品訊息描述:
增強桃花運
《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》
本書是憲法學新視野系列論文集的第二本,收錄的論文前三篇屬於方法論的研究,後四篇則分別為社會理論、族群研究、歷史論述等等取向的論文,各篇論文在研究議題與研究方向上雖有分歧,然而其背後有一個共同的關懷:為台灣憲法學研究找到一個活水源頭。「法的科際整合研究」(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aw)這個不精確的中文名詞,標示著學術界對於學科分殊化的反省與質疑,以及再度找回失落整體的努力,然而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只意味著「跨」學科研究,而不是學科之間發生了任何意義的「整合」。傳統法學的自主性可能是一個幻覺,或至少是一個欠缺自我反思的明證,因為無論在理論基礎、相關社會事實確定或是相關其他專業領域知識方面,法學或法釋義學均有賴於其他學科的奧援。為法學提供更多元的視野,是突破傳統法學困境的有用方法,在學科分工已蔚為主流的學術環境裡,跨學科研究是辛苦與不討好的,但是如果本論文集的論述已經提出正確的問題,正確的答案就在不遠之處。
作者介紹
張嘉伊
現職
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
世新大學法學院院長
世新大學法律學系系主任
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教授
台灣法理學會理事長
台大法學論叢院外編輯委員
政大法學評論校外編審委員
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編輯委員
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常任編輯委員
國家教育研究院法律學名詞翻譯審譯會副召集人暨審譯委員
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學術顧問
學歷
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
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碩士
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士
經歷
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專任副教授
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專任助理教授
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兼任教授
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副教授
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
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法律學門副召集人
行政院科技部法律學門副召集人
考試院律師司法官考試命題委員
考試院公務員保障暨訓練委員會顧問
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-目錄導覽說明
第一篇 跨學科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反思
第一章 憲法之「科際整合」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── 一個方法論的反思
第二章 台灣法學典範的反思── 從德國當代法科學理論的興起談起
第三章 法釋義學與法學的多元化── 從《思與言》五十年所反映的台灣法學研究發展談起
第二篇 社會與歷史取向的憲法學
第四章 多元族群、國家認同與台灣的憲政改革
第五章 台灣憲政秩序的規範效力── 一個立基於系統理論的初步考察
第六章 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制度的歷史發展與憲法基礎
第七章 台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
壹、問題背景與問題意識
近年來,以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(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)或interdisziplin?re Zusammenarbeit 為名的法律研究取向越來越受到矚目,台灣法學界普遍採取一個相近的名詞來標示這個研究趨勢:科際整合,中國法學界則使用「交叉學科」這個術語。事實上,在台灣的大學中,近年來紛紛設立類似「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」或是「科技法律研究所」的研究教學機構。此外,可以觀察到台灣的法律學術界,十幾年來,除了「法律與經濟」學術研討會之外,近年來舉辦過不少以「科際整合」或是以「科技與法律」為焦點的學術研討會。最後,如果搜尋台灣近十年來的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,同樣可以發現,出現了越來越多以「科際整合」為題或為問題意識的論文。凡此種種都顯示著,這個被稱為「科際整合」的研究取向,即使不是台灣法學界的新寵,也是其越來越無法忽視或避免的研究趨勢。然而,何謂法律之「科際整合」研究,仍然欠缺一個清楚的輪廓。
就名詞翻譯而言,跨學科方法(跨學科研究)或科際合作是對於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(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)或interdisziplin?re Zusammenarbeit 等外文名詞更為精確的中文表達,然而譯名的差異或許不全然是基於誤解,而可以理解為對傳統法學與其方法更為急切的反思與批判態度,假使做反面思考的話,類似像「科際整合」研究取向的提出至少也暗示著傳統法學研究與其方法的不足。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?即令如此,傳統法學研究在什麼意義上是不足的?以及,根據何種標準來判斷其不足?都是可以繼續追問的問題。對於法學社群而言,以其他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法學的傳統領域,似乎可以達到擴大視野的效果,甚至可以帶來一些對於法學基本前提的反省。然而問題是:這些其他科學的研究成果(社會學、經濟學、人類學、心理學……)可以為法學帶來什麼影響?這些研究成果或新知識可以為法學所吸納嗎?法學要如何吸納並使用這些知識呢?
這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,似乎可以在部門法的領域得到更詳細與清楚的輪廓,因此本文擬以憲法領域為焦點,探問:何謂憲法之「科際整合」研究(或更廣義的:憲法學與其他科學的科際合作)?是否存在著特定的「科際整合」方法可為憲法學所用?以及,憲法理論對此研究方法可以有什麼貢獻?
語言:中文繁體
規格:精裝
分級:普級
開數:18開17*23cm
頁數:336
出版地:台灣
商品訊息簡述:- 作者:張嘉尹
追蹤
- 出版社:五南
出版社追蹤
- 出版日:2015/12/16
- ISBN:9789571182469
- 語言:中文繁體
-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憲法學的新視野(二)憲法科際整合研究的理論與實踐(精)